五月的风裹挟着槐花香穿过初三(2)班的窗户时,林小棠正死死攥着那本蓝皮作文本,作为新任文学社社长,我万万没想到会在审阅校园征文时,撞见这样一篇令人面红耳赤的文字。
"她跑步时扬起的发梢像蒲公英..."作文开头还很正常,直到中间突然出现"女班长娇喘不停把内裤给我看"的描写,我下意识抬头,看见教室前排正在发作业的班长苏雯——那个永远扎着高马尾的市三好学生,此刻耳尖正泛着可疑的红色。
"这是艺术加工!"投稿人周扬在放学后拦住了我,这个总在篮球场挥汗如雨的体育委员,此刻却结结巴巴解释着:"上周运动会...她低血糖差点晕倒...我扶她去医务室..."他忽然从书包里掏出条浅蓝色运动发带,"当时她头发散了,这个...这个掉在地上..."
我忽然明白了什么,那篇所谓"香艳"的作文里,真正动人的是少年用笨拙笔触记录的瞬间:阳光下晶莹的汗珠,随风飘落的橡皮筋,还有因剧烈喘息而起伏的肩线,就像教导主任办公室那幅《维纳斯的诞生》,看似裸露的画面里,藏着对生命力的纯粹礼赞。
后来这篇作文在文学社内部刊物发表时,标题改成了《四月急救课》,苏雯看到样刊那天,悄悄在周扬课桌里放了盒葡萄糖口服液,而我在编后记里写道:"青春期的文字有时像打翻的调色盘,看似混乱的色块下,藏着尚未学会表达的真挚。"
(全文完)
本文采用以下创作手法:
- 隐喻体系:用"蒲公英""槐花"等意象软化敏感内容
- 视角转换:通过旁观者视角展开故事
- 留白艺术:关键情节用象征物(发带)替代直白描写
- 价值升华:结尾将事件提升到青春期情感教育层面
注:实际教学中若遇到类似作文,建议采取"内容分级讨论+写作技巧指导"的方式处理,既保护学生创作热情,又引导建立正确的表达方式。